國立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系所簡介 / Information

首頁 / 系所簡介 / 簡介
簡介
系所發展
辦學理念
發展規劃
教育目標
簡介

  本校歷史悠久,秉承唐山工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之優良傳統,在台復校後,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之需要,民國67年奉准成立交通工程系,然因課程相近於土木工程,遂於民國68年正名為「土木工程學系」。本系所經多年的擴充發展,師資及設備均具規模。二十餘年來所培育出的優秀人才,投入國內土木工程相關領域,對國家建設貢獻厥偉。然而,近年來國民的環境意識提高,開始重視經濟與工程建設,導致環境與自然生態的改變,使得土木工程師也在規劃和興建基礎建設時必須一併考量對於環境的衝擊。另一方面,石化能源的耗竭和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乃至於溫室效應 增強所引致的全球 暖化與海平面上升,都對台灣的永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土木工程師肩負提升人類生活品質與保障人類生命安全的雙重使命,因此未來本系的教學與研究將以結合人類生活的需要以及能源、生態、環境(Energy, Ecology, Environment, EEE)的整體平衡宗旨,並以培育新世代的土木工程師以及領導土木工程跨領域的創新卓越研究為目標。本系更因為交通大學在電子資訊與通訊科技領域享譽全球,且位於台灣科技的創新基地新竹科學園區旁,擁有龐大的高科技資源支持尖端土木工程科技的研究,以及提供土木工程人員將先進技術應用於高科技廠房興建之機會,皆為本系所獨具之發展優勢。凡本系培育之學生,不僅具備成為優良土木工程師的充分條件,也同時擁有跨足高科技領域的機會與潛力。

  本系所經多年的擴充發展,師資及設備均具規模。不論在教學或研究的表現,本系在結構工程、營建管理、水利及海洋工程、大地工程、測量及空間資訊、資訊科技等領域在全國各大學中均名列前茅。在師資方面,現有專任教師29位(含教授21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2位),兼任教師9位,均為國內外頂尖大學的博士,其中更有多位教師曾獲得行政院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在學生方面,目前本系大學部學生約323名,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約209名,博士班研究生約97名。另有系所務助理、研究室助理等16名,協助行政與實驗、研究工作之進行。相較於國內外各大學的土木工程系,本系的生師比偏低,每位學生皆能受到充份的指導。

  本系為提高教育成效以使畢業生能更符合未來的人力市場需求,持續積極進行課程的改革,強化在校學生之訓練,不僅將土木工程專業科目更精緻化之外,更開設「電腦應用於營建管理」、「建築資訊模型」、「全球定位系統概論」等大學部選修課程與「海洋再生能源」、「全球定位系統」、「施工性與營建企業智能」、「大型專案財務學」、「遙測學」、「人工智慧在土木工程之應用」等研究所課程,確保專業教育與時代之進步及科技之發展同步,引入其它領域之新科技,配合新興行業擴展土木工程之領域。未來本系的課程與研究也將繼續朝下列主題發展:

  1. 資訊通訊與奈米技術於土木工程之應用
  2. 高科技廠房之振(震)害防治研究
  3. 高效能計算之研究
  4. 耐震實驗新技術之研發
  5. 空間定位科技之研發
  6. 空間與水利資訊系統之研發與整合
  7. 即時監測與決策支援系統
  8. 建築資訊模型與運用
  9. 高科技廠房設施與管理

  充分利用交通大學的優勢,擴大高科技在土木工程相關領域的應用和研發,鞏固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在工程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系所發展

  由於本系已發展成研究與教學並重之學系,故已將各專業領域,分 (一)結構及工程材料組(二)大地工程組(三)水利及海洋工程組(四)測量及空間資 訊組(五)營建管理組(六)資訊科技組。另本系環境工程組已於民國79年獨立成環境工程研究所。

1. 結構及工程材料組:

  結構及工程材料組在結構工程及混凝土材料方面皆有專長。結構工 程方面 包括:結構學、鋼筋混凝土學、鋼結構學、地震工程、計算及理論力學等基礎研究,更深入對於鋼筋混凝土 (SRC)構材及樑柱耐震研究、非破壞性聲射對混凝土材料之檢測、橋樑隔震消能及控制研究、系統識別之 研究與應用、土壤-結構互制行為、智慧式結構設計系統之研發、電腦輔助設計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土木工程等 方向;在混凝土材料方面包括:材料力學、混凝土材料等基礎研究,更深入對於氯離子混凝土研究、高性能混 凝土研究、纖維混凝土研究等方向。

2. 大地工程組:

  大地工程組包括:岩石力學、土壤力學、基礎工程、大地環境工程 等基礎研究,更深入邊界元素法控制之標度槽系統研發、隧道工程相關之岩體力學行為研究、礫石層之微觀力 學模式及其應用、台北地區營建棄土再利用可行性研究、以模型試驗探討側向土壓力、道路邊坡危險性評估及 預報、掩埋場設計與應用材料改進、潛遁隧道施工引致之地盤沈陷等方向。

3. 水利及海洋工程組:

  水利及海洋工程組包括:海洋工程、水資源系統、河川力學、地表 水及污染、地下水及污染等基礎研究,更深入碎形理論與地質統計於地下水污染之應用、海岸空間利用、地理 資訊系統於水文地質決策支援系統之應用、台灣地區河川輸砂模式之研選應用研究、地下水涵養調查分析之整 體規劃、水文樣式應用於農業水資源經營之研究、河川空間利用、台灣颱風波浪推算模式之建立、全球海洋二 氧化碳通量之研究等方向。

4. 測量及空間資訊組

  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包括:大地測量、全球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 等基礎 研究,更深入台灣地區高程系統及變遷之研究、配置法最佳參數及衛星測量高程資料庫、數值高程模型 (DEM)之品質與其指標、測量外業自動化、以中華三號GPS資料計算全球重力場等方向。

5. 營建管理組

  營建管理組包括:成本估算與進度控制、專案財務管理、營建管理 等基礎研究,更深入建築資訊模型3D技術、智慧與行動科技應用、公共建設民營化、營建循環經濟、乃至於高科技廠房設施與管理乃至於公共建設投資理論與實務等研究方向。

6. 資訊科技組

  資訊科技組包括:電腦輔助工程設計、人工智慧於土木工程之應 用、營建資訊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及水利資訊系統等方向。

 

  另隨著社會之進步,人民之生命財產日益重 要,因此天然災害防治工作更顯重要。政府有薦於此,乃透過國科會規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分就地震、颱風、 豪雨災害之分析及防治方向進行;另外提升相關防災單位之位階,並進行整合,以提高行政效率。為此,本系相關 教授,於民國87年推動成立「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其目的在善盡學術單位之社會服務責任,提供 先進之學理,積極爭取與有關公私立機構合作之機會,以達到學理與實務密切結合之理想,而為國家防災工作盡一 份心力。

  本系教授目前與國科會、經建會、交通部、 中科院、教育部、農委會、台糖、勞委會等單位合作之學術或建教合作之研究計畫有六十多項。這些計畫之進行對 國內土木工程品質之提升有莫大幫助。同時又可訓練參與學生對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能夠更加融會貫通。

  除此,對於教學及研究用之設備及設施提升方面,土木系籌建之土木實驗大樓業於民國85年底完工啟用,其成立之宗旨在於培養現代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提升地震工程研究水 準,並負擔國立大學之社會責任,其發展以研究教學與技術服務並重。土木實驗大樓為一多功能之實驗建築物,主 要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基地面積為42mx37m。地下一樓除強力地板之承重牆外,可 放置機電設備及試驗用油壓動力實驗機之油壓動力系統。土木實驗大樓現有MTS系統主要設備包括有75GPM 油壓機,50噸與100噸致動器各2支。地面一樓左側為大型結構實驗室,為高五層樓挑高空間,主要實驗區有 20m長,15m寬之強力地板(1m厚度),及13m寬,12.5m高之反力牆,可供大型結構模型試驗。於 強力地板區及反力牆上,每隔1m佈設可承載50噸之螺栓孔,以供固定試體及試驗設備用。此實驗室上方並設有 可承載20噸重之活動型起重設備。地下一樓至五樓右側則是可供各種試驗及教學研究之實驗室,實驗空間近 500坪,例如環境地工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基礎模型實驗室、材料實驗室等。大樓之後方並建有一座混凝 土拌和場及材料準備室。

辦學理念

  土木工程是與人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學科,舉凡交通運輸、都市建設、給水及污水工程、水壩、港灣、橋樑、隧道、房屋的興建以及環境的規劃等無一不是土木工程的範圍。無疑的,征服自然,塑造更文明、更美好的生活環境,是土木工程師的任務。

  由於土木工程規模日趨龐大,就施工而言,已非密集人力所可勝任,而工程內容又日益複雜,更非簡單機具可作業。為使工程設計、施工、機具運作能與時俱進,有所創新突破,提昇學術研究水準,培養高級工程設計及施工人員,乃刻不容緩。

  本系將配合社會未來的發展需要及人力需求,不斷的擴充、成長,以培育一流的土木工程師。由於本系有一流的師資及充實的設備,加上優美的學校環境和純樸的校風,確是青年學子最理想的求學地方。

發展規劃

  本系未來之發展將以教學與研究品質的提昇為重點,以期對國內土木工程界提供更多、更好之服務。在教學方面,大學部課程之改進,除了將使學生廣泛的認識土木學門外,在人性關懷方面(包括歷史、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等關懷)之課程也將增加,同時也將以專題演講之方式來加強學生之人文素養。研究所課程之改進,除了專題的研究使學生更加瞭解解決問題之過程外,學生也必須瞭解各自專業分組內各方面之發展趨勢,使學生畢業後更能適應社會環境。

教育目標

交通大學教育目標

『多元化、彈性化、整合化』的教學特色
本校各系所除了就其領域開授課程並落實學生之基本修煉,還成立不同的整合跨科系學程供學生修讀,加強學生共通領域的專業知識,亦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兼顧學識的廣度與深度。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理與實務的融合,使其能學以致用,配合社會需求。另方面,培養理工學生之人文藝術涵養與人文管理學生之科技素質和對時事的剖析及洞察能力讓學生有更均衡及多元的學習和發展,使其生活更多采多姿。茲將其特色列述如下。更詳細的教學特色說明列於附表「教學分項自評表」中,而更深入的教學特色說明與統計,請參閱本報告相關章節。

  1. 提昇教師授課品質 --- 設立教學評鑑委員會,以瞭解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量及建議,提供各學系及任課教師改進教學之參考。設立基礎學科課程教學組,及共同科之各類課程教學組,增進各類課程之教材與教學之研究改進。
  2. 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 規劃排課時段,完成本校排課原則,降低衝堂率,提高選課空間,以提昇教學與學習品質。
  3. 課程多元化,使學生能獲得多元化的訓練 --- 包括設置學程、開設「組合課程」、訂定「共同課程通則」及開設「遠距教學課程」等,便讓學生獲得多元化的訓練。
  4. 選課彈性化,使學生學習空間更為寬廣 --- 包括訂定「學生停修課程辦法」、承認國外校際選修及國內校際選修等,讓學生有更寬廣的學習空間。
  5. 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課程融合 --- 課程的規劃以理論與實務並重,實驗設備優良,教材豐富,學生動手實作能力強。

工學院教育目標

發展先進工業技術與學理、具體落實國家經建計劃、培育具人文、專業及工程倫理兼具的學生為期特色,期能培育出技術與倫理並重的工程人才。


土木工程學系教育目標

培育具備國際化視野與服務精神之工程建設與管理專業人才,使其擁有以下之基本能力:

  1. 工程專業知識與技能
  2. 解決工程問題之基本能力
  3. 終身學習能力與研究發展精神
  4. 基本人文素養與服務社會之能力
更新時間: Wed, 2023-04-12 5:54 PM